查看原文
其他

【知行人·常青】文化为谁而做?飘洋出海20年,他给自己定了“三条腿”走路的目标

艺旅文化 飞鱼 艺旅文化 2021-04-20



“知行人”是我们新推的一档文化访谈栏目。我们追寻人文、艺术、历史等一切美好的传统文化,蓦然回首,“美好的人”就在身边。


他们是我们邀请来的在特定领域有所建树的讲师,也是参与我们活动的深度用户。他们在个人修养上不断践行着“知行合一”,追求着个人与理想的高度结合。

我们将每月两期,每期邀请一位“知行人”,力求呈现一个更富温度的文艺世界。

 


本期与会好友

常青|艺旅文化特聘导师


大学教授,艺术史学家,北大考古系硕士,师从宿白先生学习中国佛教考古。美国堪萨斯大学艺术史博士,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博士后。华盛顿佛利尔-赛克勒美术馆和美国国家美术馆高级访问学者、佛罗里达州立博物馆等从事研究及策展工作。


曾在龙门石窟研究所、中国社科院考古所、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工作。参加过商周汉墓、唐长安城遗址、南宋临安城遗址、邺城建筑遗址等八次考古发掘。出版专著七种,合著四种、专业论文70余篇。



01.

“天生”的艺术细胞

 

因为父亲是个“画画的”,许是天生自带艺术基因,或是从小浸淫在父亲的绘画氛围里,常青5岁即提笔画画。与很多被迫“学艺”的孩子不同,他是自身骨子里热爱画画,从小立志做个画家。

 

这个梦想一直延续到18岁考大学择专业,却被身为画家的父亲终止了。原因是,父亲认为美术界的光鲜亮丽下,有很多“不好的东西”,不愿儿子继承自己的衣钵。


北京大学,摄影 无闷

 

那该选择什么专业呢?因为还很喜欢历史,干脆历史和美术结合起来,去学考古吧!

 

这一考,便考上了全国一流的高校——北京大学。在未名湖畔的清风里,常青试图找回少年时在美术世界里的感触。

 

未名湖

 

可一连学了两年,他也没有爱上考古。整天面朝黄土,挖坛坛罐罐的,毫无美感可言。直到一堂佛教考古课,拯救了希望破灭边缘的他。

 

 

02.

师从“泰斗”定根基

 

那是在大三,考古课变了——黄土变成了精美绝伦的壁画,坛罐变成了生动有趣的雕塑,这太美了!常青心中对美术和历史的热爱一下子被激活,“从此非常爱”佛教考古。

 

尤其大四冬天,一场甘肃河西走廊石窟考察之旅,常青第一次参观石窟群,第一次亲眼看见鲜活的泥塑,第一次在佛像的真容巨壮前真正感受到了生而为人的渺小。对于佛教艺术,从此信念更坚定。

 

于麦积山石窟,1984


此后,常青如愿考上北大考古学硕士研究生,师从系主任宿白老先生。这位老先生奠定了新中国考古教育的根基,被誉为“中国考古学泰斗”。

 

“我没见过哪个考古学家的学识像他一样渊博的”——常青聊起恩师,言语不禁兴奋起来——既能研究佛教艺术,又能研究金银器、陶瓷器、古建筑、雕版印刷术;既能研究魏晋南北朝,又能研究隋、唐、宋、辽、金、元。凡城址、墓葬、寺院、古塔均有涉猎。


所以,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前院长杭侃称老先生“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”。

 

青年宿白

 

然而唯有日夜跟随老先生学习、工作,才知其胸中温情。

 

一次去先生家里,遇见一位甘肃学者来请教一个波斯银盘。先生研究领域不在此,但还是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,并且将自己的成果和建议一五一十地告诉这位学者。他的学识对所有人都毫无保留。

 

对于自己研究的领域,倘若看见他人未发表的新成果,先生也不会冒用,直到他人发表后才拿过来做第二次研究。这是他作为一名学者坚守的“本分”,可就连这样的“本分”,当今一些学者都难以恪守了。

 

北大考古系硕士毕业,与先生合影于他的书房,1987.07

 

这一切都看在青年常青的眼里,他时刻以恩师为楷模,践行在自己的学术道路上。

 


03.

无问西东,文以化人


北大毕业之后,常青开始了一步又一步曲折地通往学术高峰的道路,陆陆续续的工作却让他暂停了脚步,陷入了沉思。

 

第一次是在1990年,他参加社科院考古所的一次野外考古。期间,大家口渴难耐去小卖部买水,并要求开报销单。

 

“kǎo古队是干什么的?”小卖部老板听了他们的来历,疑问道,愣生生地在单子上写了“烤古队”……



第二次,同在1990年,常青赴日本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访问,惊讶于日本的博物馆竟已是会员制,还开放考古工地给普通大众。这在今天的国内依然是不可能之事,不用说1990年。

 

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所长告诉常青,这是受毛泽东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中所提出的“文艺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”的观点影响。

 

常青心头一震,没想到这个观点竟然先被日本考古界拿来实践了……不禁反问自己:我的研究为谁而做?是继续把考古奉为象牙塔顶尖的学科,还是希望它服务于更多人?

 

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浙江工作队工作期间,于杭州慈云岭资贤寺摩崖造像前考察留影,1992.1.2


9年后,他远赴美国堪萨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业。在这座亚洲艺术史学排名全美前10的学府里,他以杭州飞来峰为博士论文选题,研究不到一半,就彻底被惹怒了。


飞来峰藏传佛教艺术,摄影 飞鱼

 

原来,他顺着飞来峰中藏传佛教元素的脉络查找资料,意外发现部分美国人存在很大的误区——他们认为,西藏不是中国的,不承认西藏历史上曾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。

 

我当然不会同意他们的观点!其实影响是双方的嘛,比方说在西藏看到关帝庙,关公的信仰很明显是汉族过去的。”遂提笔洋洋洒洒写下文章,反驳那些认知有误的美国人。

 

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博士后研究期间,与来自龙门石窟的《孝文帝礼佛图》合影,2006

 

常青这才意识到,在普通大众与学者之间,在东方学者与西方专家之间,都横亘着一条巨大的鸿沟,在不断加深着彼此的误会。沟通太重要了!


因此后来的十几年,从中国石窟前抬头仰望的学者,到美国多家博物馆的策展人,多数次奔波于中美两国,他逐渐确立了余生“三条腿走路”的目标:

 

1.孜孜不倦,致力于学术研究

2.面向大众,将知识通俗化地传播给更多人

3.融贯中西,将西方对中国艺术的研究成果带回中国

 

2018年底,他又一次回到中国,去川大任教。这一次他打算待很久。

 

于北卡大学艺术博物馆独立策展“笔之魂——中国绘画与书法”,2007



04.

QA问答

 

Q:您前面提到三条腿走路的准则,其中有一条是文化要为社会大众服务,您是如何看待文化的社会化传播和教育的?


A: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精神享受,提高文化素养就属于高级精神享受。文化的社会化传播和教育,对提高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,都关系密切。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了,离建立发达的国度也就不远了。


Q:您认为佛教艺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,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?


A:佛教属于信仰,信仰的传播离不开艺术媒介,因为对美的欣赏才能促使人们信仰的坚定。把西方的佛教及其艺术传到东方,伴随着无数东来西往的中西僧侣的努力。他们的成果,充当着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作用。

 

Q:外行人看佛教艺术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去看?

 

A:首先要看受众的知识背景。像你们粉丝这样对历史文化有一些了解、但比较碎片化的话,去看石窟,看到一个佛像,首先会问这是谁?他在佛教里面是干什么的?然后会思考为什么要把他造成这样的形象?第四个,层次更高一点,为什么这个时代造成这样的形象?那我在做游学的时候,也会顺着这样的思路走。


Q: 对我们艺旅文化有什么印象?希望我们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?

 

A: 我很欣赏你们做的游学活动、博物馆导览。我们都说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,就精神需求而言,我认为娱乐—旅游—游学、博物馆这三者的层次是逐渐上升的。


游学、博物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、人到一定素质后的需求,是人类生活中最高集合和最后需求。

 

教育层面来说,目前国内关注更多的是考试,而非教育本身给人的价值。因此我希望你们不只关注游学,还能关注教育,尤其是青少年教育。



05.

总结语


访谈之前,我以为如常青老师这样的学术大咖会高高在上。然而几次接触下来,让我感动的除了他的耐心和礼貌,更是他坚持“三条腿走路”的治学准则。


无数张往返中美两国之间的机票,不只是跨越东西半球的地理意义,还意味着常青老师想要跟我们一起搭建东西文化对话的桥梁:给中国人以先进实用的研究理念、方法,也让西方人有了通往东方佛教艺术正确的道路。


于达拉斯亚洲艺术博物馆担任策展人,2016


他又像是历史上为宣传佛教、不惜步行穿越无边沙漠的高僧大德,坚持文艺为大众而服务。这一点实在与我们的理念不谋而合:“文化”不应只是冰冷的文物和高深莫测的知识,更不只是学究式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。


无限高深的文化,唯有落地沾染一点人情味儿,才有遍地盛开的可能。




—无问西东·艺术史大课|游学专线—

点击图片了解游学安排






本期访谈结束啦,

对于常青老师,你是否有话想说?

你还希望了解哪位老师的故事?

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!


编辑整理丨艺旅文化  飞鱼

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




— 艺旅近期活动招募中 —



艺 旅 文 化 

          文 化 研 学        城  市 走 读          

文 艺 沙 龙        博物馆导览


长按二维码关注


诚邀以下合作

原创稿件|优秀讲师|非遗手作|企业团建|活动定制



喜欢我们,就多给我们好看👇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